泉州翻译公司 泉州翻译公司 泉州翻译公司
123

追忆泉州老市长王今生——浓浓乡愁铸就的今生传奇

泉州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浓浓乡愁铸就的今生传奇

  ——追忆老市长王今生

  2013年8月,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揭晓,泉州凭借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等,当选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而早在1982年,泉州已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东南一隅的泉州能一次次于众多参选城市中脱颖而出,主要得益于泉州从历届领导班子到民间有识之士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古城保护要优于城市建设。这其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上世纪50年代担任过泉州市市长的王今生。从“文革”期间力保古迹文物,到晚年致力泉州文化遗产复兴建设,王今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奔走操劳,他的桑梓情怀和传奇事迹,在他故去之后的“文都”古城,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而今天正好是王今生100周年诞辰。泉州晚报“清源”副刊特辟专版,与您一起追忆这位老市长保护名城古迹的往事,共同领略先辈党员高瞻远瞩的智慧、勇于担当的作为和清正为民的胸怀……

  王今生(1916年7月13日-2009年7月3日),南安丰州镇人,1930年3月参加革命,惠安暴动失败后,他前往菲律宾寻找党组织,后来参加当地抗日战争,1949年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漳州、泉州等地任职;1958年起历任泉州市市长、中共晋江地区泉州市委副书记等职,1987年离休。

  周五下午,位于承天寺内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十余位泉州文史界人士围坐在一起,讨论新出版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他们中不少人年事已高,却声音洪亮,还不时如年轻人般争论起来,显得郑重而热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周的这个时间,固定成为“中心”的例会时间。

  时近黄昏,暮霭四合,被晚霞映透的承天寺寥廓清寂。面对我的来访,回忆起“中心”成立时的情景,大家百感交集。

  “33年前,在这排不起眼的简陋平房,王老组织成立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经费由他筹措,主要来自华侨捐赠,有时经费紧张,甚至贴进他一部分离休工资。‘中心’成员多是学者、退休教师,大家自愿加入,义务奉献,就这么聚了起来……”

  他们口中敬重的“王老”,便是曾担任过晋江专区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的传奇老人——王今生。

  虽然他去世已经7年了,大家依然深切怀念着他。多年后的今天,在许多泉州人眼中,“王今生”不只是个名字,他已成为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守护者的代名词,在“文都”泉州,遍布他捍卫历史文化遗产的足迹。

  “王老泉下有知,应看到他不是一个人在努力。一生秉持崇高理念守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追随,因为哪里都少不了声气相求的同道中人!” 接任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第二任理事长的泉州市原副市长周焜民说,跟随王今生加入中心工作的文化人,还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陈泗东、陈允敦、吴捷秋、王仁杰……

  所谓固执持守,正是他们的缘起。

  一念长于千古,古城融化了时光。

义之所当护古迹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漫步泉州西街,人们的目光总会被东西双塔所吸引。没有王今生,也许人们已无缘见此千年古迹。

  1966年夏天,外地来“破四旧”的“红卫兵”涌向开元寺,准备捣寺毁佛,形势危急。当时正受冲击的王今生闻讯,第一时间赶到。

  “开元寺不能砸!要砸,你们就先从我身上踩过去!”身材健硕的他穿着白衬衣、脚蹬黑布鞋,边伸开双臂拦住“红卫兵”,边高声喊着。

  宛如被张飞一声怒喝吓住的曹军,“红卫兵”们愣住了。王今生见势,转而婉言相劝,对他们反复讲述开元寺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

  “如果你们对此还有意见,我们可以函电请示周总理……”王今生的无畏之举,感化了围观的群众,很多泉州市民聚拢在他身边,有些人还自觉留下来参与保护工作。

  千年古刹就这样躲过一场浩劫。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类似的破坏事件并不鲜见。承天寺法堂的佛像、铜佛寺的15尊铜佛被运到工厂,即将被熔化,也是当时已被打成“走资派”的王今生,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组织人手将佛像运走并保护起来。

  往前追溯,历史有惊人的相似。1958年泉州大炼钢铁,燃料不足,有人提出动员中学生砍树,竟获批准。王今生四处奔走,以市长的身份制止了一批又一批奉命砍树的人。就这样,开元寺、中山公园的古榕以及清源山等处的名木古树被他一次次“抢救”下来。

  许多古刹和文物,由于王今生果断无畏的保护,才能够留存到今天。然而,这类无畏大义之举,却让他吃尽了苦头。因为“右倾思想”和“地方主义情绪”,他随后被下放到清源农场当党委书记兼场长。

  王今生背负的这些“罪名”直到“文革”结束后才洗清,他也因此落下了一身伤痛。周焜民回忆说,有一天王老让他帮忙找跌打医生,他便让学生林泉生为王老“吊伤”,三个月后才渐渐平复。林泉生告诉他,王老“被打得太厉害,积伤甚多”。

  “人人尽说王今生快人快语,但这三十多年来,我却从未听他言及个人所受的屈辱,从不说何时何处受伤,何人所为。”回忆起这些往事,周焜民不无感慨。

  王今生不屑计及这些,所思者更远。这位14岁就入党从戎的老革命,在菲律宾奔波14载,不顾生命危险解救抗日学生,英勇魁梧的他被人称为“猛张飞”;1949年回国后,从处理侨务到归乡主政为民,他并不因为蒙冤吃苦而放弃立场。

  上世纪80年代建漳泉肖铁路时,泉州曾就铁路是否“靠近城市”发生过一场“老北线”与“新北线”的争论。当时王今生已经退居二线,他与不少知名人士不赞成铁路部门的规划,认为为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铁路应绕过清源山、九日山。然而,与铁道部门提出的路线相比,这样要多投资2600万元,对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刚起步的泉州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责任和尊严使他激动起来。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把争论的文稿汇为一编,“立此存照,让历史评说。”

  那一次的抗争失败了。火车最终还是从清源山前呼啸而过。但这是泉州人第一次对城市规划的主动参与,激发了市民规划意识的觉醒。王今生等人的规划意见,无疑也为日后“老北线”的实施提供了校正的参数,同时,还告诫城市建设者:规划需要前瞻和敢言。

  “市委、市政府整修中山路,为泉州办了一件大好事!”

  “朝天门正对甲卯方向,罗庚对一下,不要被风扇倒了!”

  “复建临漳门我很赞成,泉州生门在西,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就是要提倡这种精神!”

  ……

  这些言简意赅的话语,是周焜民任负责城建工作的副市长时,王今生对他说的。当时泉州城建规划每有动作,王今生常会给他打电话,如今言犹在耳,像一个个斩钉截铁的感叹号,令他深切感触这位古城卫士的矢志不渝。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