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文化及文旅产业的几点思考/ 钟楼卡
好泉州故事,准备好了吗?--关于泉州文化及文旅产业的几点思考
引子:这个引子有点罗唆。讲好泉州故事这个题目,思考有些日子了,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适当地来组织语言。今天,决定不能再拖,泉州话叫龙虾龙去(前三个字谐音,后一个字白读,意即且写且前行)。三年前,市委开展“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我在泉州网温陵社区连载了1万6千余字的长文《文脉尚存,怎会遗忘?—兼答十问》。在网络论坛上引起强烈反响。文中陈述、分析了泉州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现状,描绘了“泉州梦”的宏伟蓝图,向万千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想要这个城市变得更好,咱们每个人能做点什么?”倡议这个城市出现更多的“文化自觉者”,积蓄起足够的正能量,实现“中国梦-泉州梦”。对此,市委领导及福建电视台等都给予高度的关注。三年前网络的热议至今已经烟消云散。那么,当时的讨论和争议是否取得什么成果、引起了什么改进?是否还有后续的话题呢?网友们倒是尽可以再继续讨论一下无妨,对于现实也确实无妨—无所“妨碍”的无妨。
至于我个人,倒是从那次讨论中得到了些经验和认识。从那时起就经常干起码字的活,为自己,为理想,也为了延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点点的使命。我不敢自诩为“文化自觉者”,但起码是个思考并力行者。几年来,挤用业余时间,走访本地众多乡贤达人,踏寻刺桐各处遗存,钩沉辑录黄卷锦灰,虽时有懈怠而笔耕不辍,见缝插针地将一些自己收集、整理和思考的东西变成铅字或流传于网络。今天,我把一段时间以来的感触再拿来与大家分享。欢迎拍砖!
一、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底子到底了解了多少?
我的答案是,很少!不管是一般的市民,还是大部分的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或者各行各业的人士,真的对咱们泉州文化的底子有多深,可能心底都没什么底。(这样说,会得罪很多人,可能,哦,不,一定会挨骂。但是在后面的文字里,这种情况不只一次会出现,咱就拼上一回吧!)这样的说法,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我们发掘的少、研究的少,外延和深度都很不够;第二是我们确实有了一些成果,但传播的少,愿意主动学习、接受的少。关于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等等就不再赘述。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越少,对自己的发展就越是一种束缚,相信现在不大会有人反对这个观点了。但是,我们就是那么不情愿去了解、掌握、研究我们的地方文化。当然,这个文化指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也包含了几种不同形式划分的文化,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政治文化、企业文化与草根文化等等。举两个例子:
1、高延(J. J. M. De Groot)、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艾锷风(G. Ecke)、戴密微(P. Demiéville)、桑原(J. Kuwabara)……知道这些个名字的人举个手呗。举手的人很少,是吧?告诉你,他们都是汉学家,而且都鼎鼎有名,而且他们都对泉州或闽南的历史文化做过深入的研究,而且他们都曾在中国或国外出版过或发表过关于泉州的专注或文章!而且他们的研究成果最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而且有些直到今天都还没有中文译文,而且他们的很多成果会颠覆或改变我们对自己(泉州)历史文化的看法,而且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而且(最后一个而且了),这么多“而且”里面的很多内容是我们绝大多数泉州人所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
2、我手头上刚好有几本书:《晋江精神探索》、《现代泉商形成与发展研究》、《泉州民营企业发展概论》。我承认,我也是最近因为思考另一个题目才找来了这几本书,虽然它们都已经出版好几年了。这几本书的内容如题,实际上是对泉州的经济和文化、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确实也有不少的亮点。但是,时至今天,我们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凡讲到泉州人的精神,讲到泉州的经济文化,讲到泉商的气质,绝大多数人只会用那几个土到掉渣、陈到烂调的一个词组“爱拼才会赢”。这五个字是一种赌博者的心态,你说是不是?泉州人只会念五字经的这种现象,正如段子里演绎的情景:古人看到庐山瀑布吟咏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现代人却只会说“我靠,真他妈高啊!”
关于历史的了解很模糊,关于现代的掌握不透彻,能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很熟悉吗?当然,你可以说,我举的这两个例子太极端,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菲薄自己。但是,我们总不能对着子孙、对着来访的游客、对着外面的人日复一日地讲述“东西两座塔,南北一长街”吧?不能只会唱“爱拼才会赢”吧?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不对?即使我们最值得夸耀的民营企业,现在放在全国范围来说,也不见得有当年的风光了吧?以前的故事讲得差不多了,新的故事在哪里呢?有几个人知道,开元寺和东西塔与日本、韩国、印度、越南等东亚、南亚国家的宗教文化联系,在海丝路的东段还有多少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有多少人知道泉州传统制造业在经历怎样的涅槃,现代制造业在经历怎样的创世纪?搞文创的到底理解了多少泉州人的生活哲学?搞文宣的到底了解了几家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搞生产的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的所谓“匠人”精神?或许都知道些一鳞半爪的,但并没有形成共识,对不对?硅谷的人看的不仅仅是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是,是吧?《黑客帝国》、《魔戒》、《魔兽》等美国电影,每一部都不仅仅讲的是计算机世界、不仅仅是历史传说,是吧?相比之下,那么,我们还能说对自己的文化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吗,能在我们的时代承上启下吗,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能有自己《坚(nei)硬(xin)的稀(jian)粥(shou)》吗?大家都可以试着对号入座,看看本节开头我的回答是不是还算正确,虽然可能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那么,问题很严重吗?是的。怎么解决,咱不能光说不练啊。破坏是事谁都有能力干,但是建设的事可不能没人干!其实,我们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和追求,而且,对于文化(广义的和狭义的,本土的和外来的)的延续、传承、开创,我们、你们、他们,一直在努力!
最近,泉城掀起一阵小巷游的热潮,上至高官下至百姓。走访过程中有什么亮点请不吝分享!